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葵瓣式唾盂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葵瓣式唾盂,清乾隆,高9厘米,口长12厘米,宽10厘米。   此器口微内敛,宽折沿,腹壁微垂,平底。器表黄地,通体绘折枝牡丹纹。盖纽、盖口,以及器身边沿鎏金。内附一屉。外底中部双方框内有“乾隆年制”蓝料楷书款。纹饰布局疏朗,鎏金闪耀夺目,具有显著的宫廷特色。   唾盂是清代宫廷生活用器,常置于皇帝宝座及床榻上。传世画珐琅唾盂中带年款的极少。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皇帝曾旨令造办处“嗣后烧造痰盂时不必落款”。据此推测,这件唾盂应是乾隆早期制作的。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又称“渣斗”、“唾壶”、“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用来盛放兽骨和鱼骨的容器。瓷质渣斗始自东汉,三国、两晋以及后来的明代都颇为流行。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珐琅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电话: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