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银鎏金錾花葫芦式执壶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乾隆款银鎏金錾花葫芦式执壶,请乾隆,通高48厘米,口径7.5 厘米。   壶银质局部鎏金,葫芦式,塔形盖,盖上有钮。腹部凸出一龙首吐长流,相对一侧有龙首吐曲柄。壶底中心双线长方框内阴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通体錾刻纹饰,从上至下分三组,每组四面的中心均为一大朵宝相花,周围六朵小宝相花,枝叶相连,花朵均鎏金。塔形盖上錾刻莲瓣纹,葫芦体上半部有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为两周枝叶纹。   此壶形体巨大,造型规整,实用,是皇帝出游打猎时的用品,为乾隆时期大型银器中的佼佼者。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为笔头形状之一种。笔头尖部细长、腰部粗壮、状似葫芦的毛笔通常称为葫芦式。             葫芦式执壶在唐代耀州窑已有生产,宋代南北方瓷窑延续烧制,造型上众窑各有特点。辽代葫芦式执壶造型别致,特别是壶流、壶柄的形状特殊,具有辽代瓷器的风格。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  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金银器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电话: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