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松竹梅鹤纹圆盘 明嘉靖故宫博物院
明嘉靖

  剔红松竹梅鹤纹圆盘,明嘉靖,此为三盘成套,大小递减,高2.2厘米,2.2厘米,1.6厘米,口径26.2厘米,20.2厘米,17.3厘米。
  盘圆形,漫浅式,涡纹边。盘心雕天、水、地三种锦纹为地,上压松竹梅、仙鹤图案。最小的盘足内正中刻“大明嘉靖年制,三层”款识,中型盘足内正中刻“大明嘉靖年制,二层”字样,这两件盘的款识周围均刻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弘历御题诗一首:
  雕盘精亿几层牢,想为醮坛叠置高。
  可笑尔时称瑞者,鹿生子与获仙桃。
  乾隆庚戍御题。
  盘外壁纹饰与盘内相同,漆层浅薄,纹饰平整,为嘉靖时期的典型器物,但最大的一件盘底漆亮如新,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楷书款,显系后刻。款旁粘有一黄纸签,墨书“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收古董房呈览红雕漆圆盘一件,缺漆蜡补。”由此可见,此盘上的乾隆年款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冬将此器经古董房呈览后经修整髹漆后刻上去的。据弘历题诗可知,此套盘当是明代宫廷中道教醮坛上的供器。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专司收贮古玩器皿之事。设于乾东五所之第五所,建筑与四执库相同。现建筑完好。  髹漆工艺之一,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质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br>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漆器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电话: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