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百花图长方盘明中期故宫博物院
明中期

  剔红百花图长方盘,高3.8厘米,口径36.3-23.6厘米。
  盘内方格纹锦地,压雕百花图。大朵的菊花、荷花两簇居中,四周衬以各种小朵折枝花卉,主次分明,疏密有秩。盘外壁雕各种花卉,足内髹朱漆,足上边有刀刻填金“大明永乐甲午年制”小字横行款。款下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弘历题诗:
  见恒永乐细针镌,亦颇芗名膺鼎传。
  独此百花制甲午,纷如群卉写黄荃。
  细枝摇若迎风袅,嫩叶翻犹带露鲜。
  运意摹神夺画格,果园哪得混为宣!
  末署“乾隆壬寅孟春御题”。钤“乾”“隆”2印。
  诗中“果园”指明早期的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此盘的永乐年制款不符合永乐针书细款的特点,系后人所刻,诗为乾隆时加刻。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锦原为丝织物的种类名,花纹精致古雅。漆器上所谓锦地,是指用漆填或描绘出华美的纹样作衬地,其上再饰各种图案。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御用监”便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元代雕漆名匠张成之子张德刚被召进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 ,掌管果园厂漆器的生产。因此,明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的雕漆保持了元代张成、杨茂雕漆“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磨工大于雕工”的特点。果园厂遗址今不存,据文献记载,在西安门内,棂星门迤西,约为现在西什库之东的灵境胡同一带。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漆器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电话: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