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印 清嘉庆故宫博物院
清嘉庆

“三希堂精鉴玺”组印,清嘉庆,计三方。“三希堂精鉴玺”,白玉质,兽纽长方玺,汉文篆书,面宽2.3厘米,长4.4厘米,通高4.2厘米,纽高3厘米。“宜子孙”,青玉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9厘米见方,通高2.3厘米,纽高1.1厘米。“嘉庆鉴赏”,青玉质,螭纽圆形玺,汉文篆书,直径3.1厘米,通高4.2厘米,纽高1.1厘米。   此三玺为嘉庆帝著名的鉴藏类宝玺, 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一紫檀木匣内。三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凡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可知《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古今臣工的书画作品上都钤有嘉庆帝的这套“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玺。显然,嘉庆帝这套宝玺完全仿自乾隆帝的“三希堂精鉴玺”组玺,但二者仍有细微差别,这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著录情况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br />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