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金(1115-1234年)
尺寸:长7.0厘米,宽5.3厘米
上海博物馆整器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现柞树、山石、灵芝等山林景象,其间一老虎蹲坐回首,头部及毛发刻画仔细,充满淳朴的山林野趣。背面有椭圆形环托,略残,由其推测原器应为带饰。玉质主体近白色,局部巧用玉料皮色表现老虎皮毛及灵芝,属“俏色”工艺。
辽代有春、秋“捺钵”(nàbō)制度,即统治者在春秋两季外出行营并渔猎的习俗,金代继承并更名为“春水”“秋山”。“春水”“秋山”玉成为金元时期极具特色的玉器品类。据《金史•舆服志》载,秋山题材常见熊、鹿、虎等山林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