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云龙纽“传心基命”印 清嘉庆故宫博物院
清嘉庆

“传心基命”印,清嘉庆,青玉质,云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厘米见方,通高7.3厘米,纽高3.1厘米。   “传心”,指继承古代贤王圣哲之心法,宫中一处名为传心殿的宫殿内所祭祀的对象为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即可为证。“基命”,语出《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原是颂扬周成王为继续光大文武之业而竭尽心力,后多用于颂扬帝王之德。嘉庆帝以此为文刻玺,自有其深意。   此玺与“嘉庆御笔”、“毓庆宫”相配成一组,并刻制了多套,是嘉庆宝玺中同一玺文复刻较多者,原存嘉庆帝做皇太子和继位初期所居住的毓庆宫内。通过与之相配的其他二玺,可以略窥嘉庆帝毓庆宫时期生活之一斑。在这里,他一方面要进行一些艺事活动,怡情翰墨,故有“嘉庆御笔”之玺;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治国方略,故有“传心基命”之玺。嘉庆帝自己也说:“传心基命,帝心之宥密可见。”其所传所基者何心何命?当然是圣人之心、乾隆之命。此时的嘉庆帝对乾隆帝的成命奉之若天,同时亦图有所振作,此正与周成王以自身的努力使文王、武王开创的基业得以发扬传承的事例相若。可以说,这方宝玺基本反映了嘉庆帝毓庆宫受教阶段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相证,除心心感应外,别无他法,故称传法为传心。借以比喻与古代圣贤心心相印。位于文华殿之东,为清代经筵前一日祭告皇师、王师及孔子之所。            又称“伏戏”、“宓牺”、“庖牺”等,是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传说他与女娲兄妹相婚,教民结网渔猎、卜八卦等。              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生于姜水,以姜为姓,造耒耜教民耕作,尝百草教人治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为太子所建的太子宫,后为诸皇子读书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琰被乾隆帝立为皇太子后再度住进此宫。             方略本意为计划、权谋、策略之意。清代从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乱起,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修书,纪其始末。是为《方略》或《纪略》。《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纪略》)约有50余种。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