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瑞兽纽“保泰持盈”印 清嘉庆故宫博物院
清嘉庆

“保泰持盈”印,清嘉庆,青玉质,瑞兽纽葫芦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厘米,长4.1厘米,通高3.1厘米,纽高1.9厘米。   “保泰持盈”,意即当人处盈泰之时,更要常怀敬慎之心,以使圆满状态得以保持,即以谦慎之心处盈泰之时。   清代皇帝中最早系统提出“保泰持盈”思想的是乾隆帝。乾隆中叶,统一新疆战事胜利之后,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乾隆帝的施政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持盈保泰”屡屡出现在其御制诗文中,并不断得到阐发。“重熙累洽诚斯日,保泰持盈亦此时”;“惟益励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愿与中外臣民共之”。“持盈保泰”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治国方略。   嘉庆帝继位后,仍然以此为施政要略,多次申明,并时时以“艰哉时保泰,凛若慎持盈”自勉。道光帝在追述其父功绩时,也把所谓“九有归怀”的局面归因于嘉庆帝的“承累洽重熙之治,著持盈保泰之规”,说明嘉庆帝对“持盈保泰”的方略同样是非常重视的,此方宝玺可以说是一个例证。   提倡“持盈保泰”,以防止皇帝个人因盈泰而骄奢,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将其作为治国方略,则会使统治集团逐步丧失进取精神,为维持现状而“护守成宪”,各种危机就会接踵而至。乾隆朝晚期以后的社会就是如此。方略本意为计划、权谋、策略之意。清代从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乱起,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修书,纪其始末。是为《方略》或《纪略》。《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纪略》)约有50余种。

点击图片 放大查看




全部评论(0)
印玺
© 2013 中国文化网 www.gw5000.com 粤ICP备17004399号 微信号:15202072006
搜索 我的

我的收藏

请先登陆